联系我们CONTACT
电话:0592-5626552
邮箱:792153469@qq.com
地址:厦门市湖里区长乐路350号7128室
13358383589
到集美瞻仰著名爱国华侨陈嘉庚
陈嘉庚1874年10月21日出生于厦门集美渔村,曾经是南洋华侨、橡胶大王、百万富翁。他如果就此终老一生,恐怕没人会记得他,不过是一个发了大财的华侨而已。可他在那最腐败的清朝时期、最黑暗的军阀混战年代、最屈辱的日寇侵略之时,偏偏具有强烈的爱国情怀和慈善心肠,坚持“上以谋国家之福利,下以造桑梓之庥祯”,积极参与辛亥革命,筹集巨资援助抗日战争,不惜散尽家财培养人才,有着诚信自强、救亡图存、办学兴教、舍己为国的辉煌一生,从而被誉为“华侨领袖,民族光辉”。他不仅被华人后代所崇敬、所怀念,还得到其他民族的尊敬和爱戴。
从厦门岛去集美十分方便,有公交车相通,岛内一元,出岛两元。我们在厦门大学门前找到了第18路公交车,其终点就是集美。一路从南到北横穿厦门岛,过了厦门大桥就是集美区。集美原名浔尾,最早是个小渔村。陈嘉庚在南洋挣到大钱以后,首先想到是如何让家乡也富起来。他认为,“国家之富强,全在于国民,国民之发展,全在于教育,教育是立国之本”;他还认为,“爱国必须从爱乡开始”。为此,他倾资兴学,从幼儿园、小学、中学到大学,一级一级地创办,一个一个地扶持,从而在家乡形成了一个体系完善、设施齐全的教育局面。学在村中,村在学中,不用出村就能读到大学毕业,集美学村的美名正是由此而来,并传遍四方。
如今的集美,教育发达,商业繁荣,旅游兴旺,成为厦门市不可缺少的一个行政区。由一人之力把一个小小的渔村变为大大的学村,变为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,从全国来说只有集美一例。从公交车窗向外观察,集美虽无厦门岛那样的高楼大厦,但房屋整齐,街面繁华,树木成荫,海天一色,一派秀丽的闽南风光。特别是不时闪过各种各样的学校门脸,使人感到果然名不虚传。陈嘉庚一生始终如一地坚持出资办学,在集美、在同安、在厦门,甚至在南洋,只要是办教育他就积极出钱出力,先后捐款达1亿美金。他说过:“应该用的钱,千百万也不要吝惜;不应该用的钱,一分也不要浪费。”他是这样说的,也是这样做的。他虽是百万富翁却不追求大厦豪车、锦衣美食,一直过着十分俭朴的生活。
在陈嘉庚故居,我们的思想再次受到强烈的震撼。一栋浅灰色的二层小楼,白石砌墙,绿瓦盖顶,极为平常的闽南民居建筑。室内的布置和家具也极为普通,无刻意的装饰,无豪华之气。陈嘉庚的生活用品更是几近寒酸,外衣、裤子、鞋子、袜子等都打过补丁。解说员介绍说,他每天的伙食费只有5角钱,只吃番薯粥、花生米、腐乳和鱼。就是这个故居,还被他卖过用于支持办学。后来,家乡人为了纪念他又买了回来。他曾经表示:“宁可卖大厦也要支持厦大。”为了保证厦门大学开办下去的经费,他真的卖了自己的三座大厦。
陈嘉庚极具公益心,不仅在办学上是这样,在其它方面也是如此。抗日战争爆发后,他四处奔走筹集经费购买枪支弹药,抚恤伤兵难民,招幕人员参与滇缅公路战略物资运输。当汪精卫等汉奸鼓吹和谈时,他义正严词地提出:“敌未出国之前,言和即汉奸”。1940年5月31日,他率华侨代表团到延安开展慰问活动,经认真参观访谈后,他得出这样的结论:“抗战的希望在延安”。他提出:“凡真诚爱国者,视全国当如人一身,拔一毛而知痛。”国身即我身,如此爱国认识,前所未有,至高无上。正因为如此,1990年3月11日所发现的第2963号小行星,被国际天文组织命名为“陈嘉庚星”。这是对他的最高奖赏和纪念,大大高于诺贝尔和平奖。
1961年8月12日,陈嘉庚走过87年的光辉人生历程,病逝于北京,归葬于集美的鳌园。在爱国之星的陨落之处,我们恭恭敬敬地鞠上三躬。这里曾经是陈嘉庚修建的花园,40多块青石板上刻着古今中外的著名历史人物,目的是用于寓教于乐。现在,增加了集美解放纪念碑和陈嘉庚陵墓,使这里更加有参观价值和教育意义。
站在集美最南端的鳌园里向远处眺望,越过厦门岛和金门岛是宽宽的台湾海峡,是浩瀚的太平洋。100多年前,17岁的陈嘉庚就是从这里出发去新加坡打工的。当时,他身背父亲欠下的债务,决心用自己的智慧和勤劳加以偿还。有人劝他算了,能把自己的日子过好就行了。可他一诺千金,艰苦创业,苦干10年,一一还清。由此,在东南亚树立了良好的信誉,企业蒸蒸日上,财源滚滚而来。
从各种资料上查不到陈嘉庚爱国情怀和慈善思想的具体来源,也就是如何形成的。他在国内没有受到良好的教育,在国外一直忙于打工赚钱,他也不是天主教徒或佛教徒。可他为什么在一生当中能够做到永无止境的奉献、永不动摇的爱国、永不言败的坚强、永不毁诺的傲骨?我们虽然在陈嘉庚身边,却无法与他对话,只能默默地祝愿他在家乡的温暖海风中好好安睡。